脑萎缩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,常伴随记忆力减退、反应迟钝、肢体活动不便等症状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。在中医看来,脑萎缩多与肾精亏损、气滞血瘀、痰浊阻窍相关,治疗需从补肾填精、活血通络、化痰开窍入手。以下3种中成药,针对不同证型的脑萎缩,临床效果显著,值得了解。
图片
一、血府逐瘀胶囊:活血化瘀,打通脑内“瘀堵”
脑为“元神之府”,需要充足的气血滋养。若气血运行不畅,瘀血阻滞脑络,就会导致脑髓失养,逐渐萎缩。老年性痴呆、脑血管病引发的脑萎缩,多属于这种“血瘀”证型,患者常表现为记忆力骤降、肢体麻木、舌头紫暗有瘀斑,颅脑CT可见脑沟变宽、脑回变窄。
血府逐瘀胶囊源自清代名医王清任的经典方剂,专为“血瘀”而设:
- 桃仁、红花为君药,像“血管疏通剂”一样,直击瘀血核心,活血祛瘀;
- 当归、赤芍、川芎辅助君药,增强养血活血之力,避免祛瘀伤正;
- 牛膝引瘀血下行,防止瘀滞在上焦;
- 枳壳、桔梗、柴胡理气解郁,让“气行则血行”,从根源改善血瘀;
- 甘草调和诸药,让全方发挥“活血而不耗气、祛瘀而不伤正”的功效。
现代研究证实,该药物能显著降低全血粘度,提高大脑动脉血流速度,就像给脑内血管“松绑”,让血液顺畅滋养脑组织。临床中,对于脑血管病后出现的脑萎缩,或伴有肢体麻木、语言不清的患者,坚持服用可改善记忆力,减少头晕头痛发作。
二、健脑补肾丸:补肾填精,给脑髓“充营养”
中医认为“肾主骨生髓,脑为髓之海”,肾精充足则脑髓饱满,肾精亏损则脑髓空虚,进而导致脑萎缩。这类患者多表现为缓慢起病的记忆力减退,尤其忘事频繁,还伴有腰膝酸软、头晕耳鸣、失眠多梦,男性可能有夜尿多,女性常见月经量少。
健脑补肾丸以“补肾填精、健脑益智”为核心,配伍精妙:
- 人参、鹿茸温补肾阳,像“能量源”一样补充肾精;
- 当归、白芍养血,让肾精有“ material”可依;
- 远志、朱砂安神开窍,改善脑萎缩伴随的失眠、注意力不集中;
- 杜仲、牛膝强腰固肾,从根本上巩固肾精。
对于因衰老、过度劳累导致的“肾精亏损型”脑萎缩,它能通过补肾让脑髓得到滋养,就像给干涸的“脑髓之海”注水。临床观察发现,服用3-6个月后,患者的短期记忆力、计算能力会有明显提升,腰膝酸软等肾虚症状也会减轻。
三、华佗再造丸:化痰通络,化开脑内“浊痰”
若平时爱吃肥甘厚味、缺乏运动,容易滋生“痰浊”,痰浊上扰脑窍,阻塞经络,也会引发脑萎缩。这类患者常感觉头重如裹、痰多粘稠、反应迟钝,严重时出现肢体活动不利,舌头胖大、舌苔厚腻。
华佗再造丸专为“痰浊阻窍、经络不通”型脑萎缩设计,擅长化痰与通络双重作用:
- 川芎、吴茱萸温化寒痰,驱散脑内“浊邪”;
- 当归、红花活血通络,让痰浊随气血运行排出;
- 天南星、僵蚕化痰开窍,改善因痰浊导致的意识模糊、肢体僵硬。
它就像一把“祛痰通络的刷子”,既能清除脑内痰浊,又能打通被阻塞的经络。对于伴有肢体活动不灵活、说话含糊的脑萎缩患者,尤其适用,可改善肢体协调性,减少痰液积聚对脑窍的侵扰。
如何对症选用?教你3个判断要点
1. 看核心症状:
- 瘀血证:突发记忆下降、肢体麻木、舌有瘀斑→选血府逐瘀胶囊;
- 肾精亏损证:缓慢忘事、腰膝酸软、耳鸣失眠→选健脑补肾丸;
- 痰浊阻窍证:头重痰多、反应迟钝、肢体僵硬→选华佗再造丸。
2. 看病因:
- 脑血管病(如脑梗)后出现的脑萎缩,优先用血府逐瘀胶囊;
- 因衰老、体质虚弱导致的脑萎缩,适合健脑补肾丸;
- 长期饮食油腻、体型肥胖者的脑萎缩,可选华佗再造丸。
3. 注意禁忌:
- 血府逐瘀胶囊:孕妇、有出血倾向(如胃溃疡)者禁用;
- 健脑补肾丸:阴虚火旺(易上火、口干舌燥)者慎用;
- 华佗再造丸:孕妇禁用,服药期间忌生冷、油腻食物。
图片
服用提醒:坚持+配合,效果更好
- 疗程要足:脑萎缩是慢性病变,中成药起效较慢,一般需连续服用2-3个月为一个疗程,不可半途而废;
- 结合生活调理:平时可多吃核桃、黑芝麻等“健脑食物”,配合散步、太极拳等轻度运动,促进气血循环;
- 不替代基础治疗:若脑萎缩伴随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基础病,需同时控制原发病,中成药可作为辅助调理手段,不可自行停服西药。
脑萎缩虽不可逆,但通过合理用药,能延缓进展、改善症状。上述3种中成药,针对“血瘀、肾虚、痰浊”三大核心病因,从不同角度为脑组织“保驾护航”。不过,每个人体质与病情不同,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选用,让药物精准发挥作用,守护大脑健康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论坛线上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